- 本網站提供購物,廣告與資訊服務,請多加利用!
- 購物,廣告又作公益,一舉兩得,請大家告訴大家
- 購物,廣告又作公益,一舉兩得,請大家告訴大家
- 您不但在本網站瞭解台灣的名產與特產,同時也可欣賞台灣的風景歷史與文化
- ☆ ★~歡迎光臨~☆ ★ 台灣名產台灣特產入口網
- ☆ ★~歡迎您到留言版給我們加油打氣~☆ ★
- ☆ ★~歡迎光臨本站~☆ ★
佛教慈濟基金會
以慈悲救苦之心啟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締造清新潔淨之慈濟世界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廣邀天下善士群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大愛社會 秉持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1966年證嚴上人於台灣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四十二年來,慈濟志業已開展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即: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
志業間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並以「尊重生命」的精神,對苦難地方與國度,做人道關懷與援助,一如納百川的大海,含括不同的種族、宗教信仰、生活背景,只要有一分愛心與付出,都能共同見證「善的循環」和力量,從傾聽苦難者的聲音,為貧病者沐浴櫛髮,或是整理房舍,透過身體力行,體會做「手心向下」的助人者,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1985年僑居各國的慈濟人,將慈濟志業延伸到海外,凝聚在地的愛心資源,秉持「取諸當地,用諸當地」的理念,推動濟貧救難等工作,也啟發許多人的愛心,參與志工的行列。自1991年至2007年,累計援助了全球六十五個國家,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
放眼天下,災難頻仍。慈濟志工們不辭路途迢遙,跋山涉水,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一次次達成艱困任務;除了物資的協助,也帶動災民互助互愛,輔導自立與重建。祈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遠離災難,進而共造大愛的地球村。
慈善志業國際化── 國內長期貧戶照顧、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國際賑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用大愛走向地球村,祈願天下無災無難。
醫療志業普遍化── 地區醫院、骨髓資料庫、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護理之家、山區及離島義診......尊重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慈濟醫療網,讓每個家庭,有安心做後盾!
教育志業完全化── 用愛做沃土,良能與功能並重;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慈濟認真培養下一代。
人文志業深度化── 社區服務、機構關懷、環境保護...慈濟志工,為祥和社會做清流!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慈濟人文志業為淨化人心做先鋒。
--------------------------------------------------------------------------------
佛教慈濟功德會,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信念,服膺上印下順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之志節,從事濟貧教富之志業。
因此,我們的理想是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締造清新潔淨之慈濟世界。
我們的方法是以理事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
我們的工作是集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單元於一爐。而我們的精神是誠、正、信、實。我們深信眾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從慈門入,必能一窺佛門的莊嚴美妙殿堂;只要能從善門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樂;貧者受之,必能得救而安。
人生無常,生命隨日俱逝,我們應該把握難得的人生,造善因、得善果,才不致有深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 慈濟委員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以殊勝之因緣攜手闊步於菩薩道上。 我們的委員,因為能夠「以佛心為己心」,故一眼觀時千眼觀;能夠「以師志為己志」,故一手動時千手動,聞聲救苦,即時解難,何異於觀世音菩薩之千手千眼。
「一月普現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佛陀以慈眼視眾生,法雨普施,故千山競秀,何等慈悲,又何等智慧,凡我慈濟委員都應以正信、正念,力行慈濟善道,以實際之參與,體悟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之真諦,群策群力,共創慈濟志業於千秋,同傳美譽於世代,給自己留下人生美好的回憶,讓子孫以今天我們所做的為榮。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身難得今已得,在菩薩道上,我們應該勇猛精進,讓愛心充滿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社會有善的循環,這才是福慧雙修、正信、正念的佛門弟子。 願與所有的慈濟委員共勉之。
1966年,台灣正努力擺脫農業生產的型態,為吸引外資,在高雄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曾經在台灣投注大量關懷的國際慈善組織,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陸續將資源轉向世界其他更需要的地方。當時台灣一千兩百萬人口中,仍有一百三十萬處於政府的貧窮線下,等待援助。 在最進步富裕的社會,也有暗角苦難的眾生,何況在那匱乏年代裡的偏僻貧窮「後山」──花蓮。時值二十九歲的證嚴上人,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結合四位同修弟子及三十位信眾,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日節省五毛錢買菜金,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開啟了救貧、救苦、救急、救難的慈善工作。
上人親自帶領弟子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走過無數的風霜雨露── 「在慈善工作上救濟的方式有長期濟助與急難救助;善款的運用則秉持『誠正信實』;且要一元當作兩元用的去『親手遍布施』。」「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而慈善工作要達到『直接、重點、務實』,就必須借助訪視。進行訪視可說是福慧雙修──走入案家,看到人間疾苦進而伸援,就是造福;看盡人生形貌而有所悟,即是增加智慧。」 ──直至今日慈濟人仍然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關懷貧病苦難,一日也不曾停歇,為普天下苦難眾生作怙恃。
從最初一年救濟十三位貧困個案,到70年代颱風賑災進行數千人份的發放,在一次又一次的賑災、濟貧活動當中,歸納出了「勘災、造冊、發放」的準則,也確立了對受助者長期關懷、定期訪視的作法,也成為慈濟日後對應災變的根本程序,於急難時從容運作。 慈濟的每一項救助活動,從訪查、發放到追蹤,都是由委員們親自進行。在受濟者最迫切需要的當下,施予援手,給予物質上的救助及心靈上的溫慰;在政府及其他團體濟助之後,尋找真正需要救助的漏網之魚;該救助的絕不吝惜,不該花的,則一毛錢也不浪費,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達受濟者手中。在濟貧的同時,也會善用智慧,鼓勵貧戶盡快擺脫貧窮的陰影,自立更生;並且在情況改善後,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也捐款救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以真正達到濟貧、互助的目的。 慈濟的慈善志業由花蓮一地逐步擴展到台灣各地,進而澤被海外。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隨著經驗累積,建立的「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等五大基本模式,至今依舊是最主要的慈善工作型態。 2003年,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之名,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聯繫單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的一員。同年,台灣有一群企業家志工為能讓慈濟急難救援,更掌握時效、及時配合供應災區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資需求,他們以慈濟大愛的精神和環保理念,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是一個有系統的後勤行政與研發團隊,以提升賑災工作效能。
※ 慈善工作的型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多元化而更形豐富。許多富有者在從事濟貧工作的同時,心底潛藏的悲憫之愛、助人之忱也跟著被啟發出來,使他們的愛心得到落實的力量;參與慈濟的人數與日俱增,所從事的慈善工作也已由早期的物質救助,提升必須輔以深入的精神疏導和關懷。 除了長期關心照顧戶,帶給他們物質和精神的膚慰外;一些隱藏於社會一角的仁愛之家、獄政機關、身心障礙收容機構也受到慈濟人的關懷眷顧。定期的探訪,以活潑生動的手語教唱、親切溫柔的按摩餵食、感人熱淚的現身說法或帶動資源回收,溫暖了他們淒苦的心田,化落寞的暗角為一方清淨的福田。 儘管時代脈動與社會情勢不斷轉變,慈濟志業也走向更多元的風貌,然而慈善基本精神,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內涵不曾改變。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的人,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的慈善事業,在上人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間、社會、生活中,將古代佛教教義中「慈悲喜捨」的精神,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重新發揚光大。 |
||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台北慈濟醫院 -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台北慈院手機掛號QR code. QR code 門診掛號看診進度查詢/取消掛號. 台北慈濟
慈濟大學
慈濟科技大學
9/14~11/30 過三關集點得大獎~~慈濟科技大學「北區教學資源中心」圖書資源共享 ... 【公告】課指組修訂辦法「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科技大學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實施 ...
慈濟基金會| Facebook
那些年,我被慈濟洗腦的歲月| BuzzOrange
慈濟基金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認識慈濟 - 慈濟全球社區網